第100页_予我千秋
全民小说网 > 予我千秋 > 第100页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00页

  “陛下如今身居大位,任何决策都须慎重。永安郡防御使督办桓、睿二王一案,多次请旨判二人斩刑,又欲戮清鄂王余党,这些事情,陛下如今打算作何处置?”

  “该杀的,统统都杀了。”

  少年的声音仍然漠然,毫不犹豫地回答道。

  谭君慎重地确认:“陛下当真想好了?”

  戚广铭先是沉默了一下,然后突然发怒,高声道:“朕有什么可怕的?朕如今还有什么须顾忌的?朕昨夜阅报,大平至今没有丝毫动静!鄂王封地与谢淖旧部人马,都已被收归了朝廷!奏报亦经老师过目,难道还能有假不成?!至于那些清臣的嘴和笔……老师经鄂王一事,如今在朝中声隆望高,文臣们有谁不敬老师之铮铮风骨?朕做什么,只消老师不开口,其他人谁敢上谏,谁敢责朕?!”

  谭君目光铄铄地看着他。

  这道目光令少年生畏,渐渐收敛了怒气。少顷,他的语气中添入一丝示弱,又添入一丝求助,他以少年单纯的眼神望向谭君,放平了声音道:“老师……老师如今是朕唯一能相信的人了。朕就只这一个心愿,望老师能助朕、成全朕。往后,朕一定事事都听老师的话。”

  谭君收回目光,对着御座行了个一丝不苟的臣礼。

  他未同意,却亦未再进谏,似以此姿态默许了少年想要做的事。礼罢,他徐徐离殿而去。

  ……

  刑狱深牢。

  狱卒看清来人,忙上前接迎,俯身行礼道:“谭大人今日来,怎未提前差人来通知。”

  谭君未答,径直走向牢狱深处。

  狱卒循着他的去向,颇有眼力地小跑过去,提前将牢房铁门打开,然后知趣地退得远了些。

  关于牢房的人闻声而抬头,然后露出浅淡的笑意。

  谭君步入牢房,在无旁人可见的角度下,躬身长揖道:“文总管。”

  文乙起身,还礼,昏暗的光线将他的两鬓衬得雪白。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,他仿佛老去了许多。

  “谢将军,如今一切安好?”

  文乙低声地询问。

  谭君点了点头,“前日接书,谢将军一切安好,无恙。总管可放心。”

  文乙欣慰一笑。

  谭君喟息,“总管与周将军,这些日子以来受苦了。”

  文乙则摇头,“我等吃的这点苦,同你当初相比,又算得上什么。”

  谭君回之以淡然微笑,从怀里摸出一小壶酒,扫榻而坐,递向文乙,“总管且莫嫌弃,待将来大事抵定,晚辈必再以好酒奉上。”

  然后他正了正色,道:“陛下今欲杀桓、睿二王,更欲戮清鄂王余党,罢废鄂王之政。晚辈来之前,已修书发往南边,以告谢将军。”

  文乙道:“大变在即,一切由将军与大人定夺便是。为避嫌,今日之后,大人不必再来看我了。”

  然后,他看向手中酒壶,又笑了笑,叹道:“想当年郑公,亦好这一口。”

  谭君沉凝片刻,复开口道:“当年,文总管、先师郑公及谢淳大人,三人职分所差虽大,却能怀相同之志向,因惺惺相惜而结君子之交,着实令晚辈敬佩。若先师与谢大人地下有知,见今日之事,当可瞑目矣。”

  第75章柒拾伍

  元烈二十七年正月,文乙头一回见到谢淳。

  是年正旦朝会,裕王入京诣阙。这位已封王辟府满两年、在边境小建军功的皇三子获得皇帝嘉赏,当被问及想要什么赏赐时,他向父君求赐几位年轻才俊,以补裕王府谟臣之缺。

  朝宴之上,皇帝伸臂,遥遥点向一人,问道:“此人如何?”

  裕王看了一眼,诚恳道:“此人自然好,儿臣只怕父皇舍不得。”

  面对甫建军功、颇知进退的三儿子,皇帝没有什么舍不得的。他让近侍去将人请到御前,赐酒,问说:“谢淳,始安郡的裕王府缺能臣。你可愿去始安郡,助朕这爱子一臂之力?”

  隔着重重身影,文乙看见那位名叫谢淳的年轻男人俯身叩首,然后听见他不卑不亢地回答:“臣蒙陛下、裕王殿下赏识,必以薄材佐殿下。臣谨奉诏。”

  裕王起身,进至御前,亲自将谢淳扶起。

  男人的容貌如朗朗清月,身形如劲拔青松,清晰地落入文乙眼中。

  他是元烈二十五年的新科进士中最得皇帝赏识的一人,得承天恩,近奉御前,修起居注,才名闻传于国中远郡。裕王此番入京在御前求赐谟臣,心里念的又何尝不是谢淳这二字。

  文臣的身上总有一股气。

  那气与武将的勇烈杀伐之气不同。它无形,不迫人;但它坚韧,不可摧。它撑托着辅佐明主、广济天下、治和宇内的雄图与壮志。

  便是这样的一股气,令文乙下意识地收回了目光。

  在它面前,他是何其微末。

  在它面前,他的自卑,无所遁形。

  ……

  临行前,文乙奉裕王命至谢淳府上,持百金以赠之,以表裕王的一片心意。

  其时谢淳正在见客,不多时,谢淳的家仆出来,收下百金,拜谢过裕王美意,又奉礼给文乙,以作回礼,再告文乙,因谢淳无法亲自相送,望文乙不要见外,可留作少歇,亦可直接离府。

  谢府中人与谢淳一样,言语之间不卑不亢,似也蕴着那一股文臣之气。

  这股气令文乙迈不出离开的步伐。他踌躇了一下,有礼地询问,他是否可以亲自去同谢淳拜别,而后再走。

  因考虑到他是裕王身边的近侍,家仆遂为他引路,带他去见谢淳。行进间,文乙又斟酌问道,不知谢大人眼下正见何客。家仆答说,是龙章阁直学士、翰林待诏郑至和大人。

  文乙听后,沉默无言。

  似谢淳之辈,所交自当是名儒如郑平诰。

  谢、郑二人交谈之处,屋门未阖,敞敞荡荡。这一点与裕王府大为不同,又令文乙心下慨叹。

  家仆入内通禀,留文乙在门外稍候。屋中二人所谈之言隐隐约约地传至他耳中:

  “……今上诸皇子中,裕王实属翘楚,是可佐之主。大晋百年,边战频发,兵辱民苦,长此以往,社稷难保。为人臣者,当以明理谏人主,辅之奉正道,如此方是社稷之幸。今弟将赴始安郡,愿能尽心佐助裕王,来日或可成就大业……”

  “郑兄所言,亦是谢某所念。”

  二人的话语断在此处。

  很快地,谢淳经禀,步出门外,出现在文乙的面前。

  他头一回正眼望向文乙,那道目光平和却疏离,正符合像他这样身份的人能够给予一个阉宦的最大善意。

  文乙很有分寸地退后一步,对他长揖而谢,敬了声:“谢大人。”

  ……

  元烈三十一年深秋,寒风肃杀。

  南边的军报传抵裕王府,逢裕王出猎未归,便随旧例直接送到谢淳处。至晚间,文乙去谢淳处,欲取他每日写给裕王的文札,却见他薄衫立于院中,脸色一如夜色。

  这是谢淳入裕王府的第四年。

  这四年中,南境大小战事逾三十场,那数不尽的黄沙、赤血、白骨,铸成了裕王拜表请旨建督视军马府的胆量与野心。

  听见文乙来了,谢淳转身,进屋,取出文札,交至文乙手中。做这些事情时,他没说一字,仿佛每一个举动都如常,可文乙却十分清晰地感受出,他的每一个举动中都压着难以向旁人诉的决意。

  文乙收好文札,迟疑了一下,道:“谢大人,天寒需添衣,无事可早歇。”

  “天寒需添衣,无事可早歇……”

  谢淳念着这几字,出了会儿神,然后他点了点头,道:“天寒需添衣。谁能为南境之兵卒添衣?无事可早歇。谁能嘱南境之民众早歇?”

  文乙回答不了,纵使能回答,他也没有资格来答。

  谢淳昂首,望向月轮,“文乙,你可知道今夜又有多少人,再也看不见这月光了么?”

  这不该是一个问题。这应该只是一句喟叹。

  但文乙却开口,一字一句地慎重答说:“二千零四十一人。”

  谢淳愣了一下,转望向他。

  文乙继续道:“今岁至今,共有一万八千九百四十七人。去岁,共有三万六千四百零三人。前岁,共有两万九千五百二十人……”

  谢淳听得入神,半晌都说不出话来。

  他的沉默如同一堵逐渐侵近的墙,迫使文乙不自禁地向后退去,同时低下头,“……是小臣僭言了。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mkan.cc。全民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qmkan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